36问 > 健康 > 正文

中暑后如何紧急处理?五步急救流程和重点注意事项

夏季高温下,人体暴露在热环境中易导致中暑,且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。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至关重要。科学的急救流程应以迅速降温和维持关键生命体征为核心,分步骤实施,有助于减少伤害。

中暑时如何正确急救

1. 立即转移至凉爽环境

第一步是尽快将中暑者带离高温环境,前往通风良好的阴凉处,如空调房或树荫下。解开紧身衣物,松开衣领和腰带,协助散热。此步骤关系到后续应对的效果,应尽快完成。

2. 实施物理降温

使用湿毛巾擦拭额头、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等大血管集中的区域,以促进热量散发。如果条件允许,可将中暑者浸泡于27-30℃的温水中,或使用电扇在不太近的距离协助蒸发散热。降温过程中建议持续测量体温,当体温下降至约38℃即可逐步停止降温操作。

3. 保障气道通畅与适当补水

如中暑者意识清楚,可让其取侧卧或半卧位,以维持呼吸通畅。可间隔5-10分钟少量多次给予淡盐水或清凉饮品,每次控制在50-100毫升。注意避免强行灌水,以免发生呛咳。若出现呕吐,应及时协助侧躺并清理口腔分泌物。

4. 观察生命体征并调整体位

持续关注中暑者的体温、脉搏、呼吸与意识状况。若发现体温超过40℃、意识模糊、呼吸急促等表现,说明情况紧急。此时应让其平卧,并适当抬高双腿15-30度,促进回心血流,避免因低血压造成休克。

5. 尽快送医处理

当中暑者出现持续高热、皮肤干热、意识丧失、抽搐或呼吸异常等严重症状,应在进行初步降温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,将其送往医院。途中继续保持通风降温状态,尤其要把握发病后30分钟内的关键时间窗口。

不同人群中暑时的急救注意事项

1. 老年人

老年人常伴有慢性基础疾病,急救过程中动作应轻柔,避免剧烈搬动以免引起跌倒或血压变化。降温时应避免使用低温冰水,以防诱发心脑血管反应。若服有慢病相关药物,送医途中应提供药物信息以便进一步评估。

2. 儿童

儿童体温调节机制尚不成熟,物理降温时水温应适中,避免刺激。补水宜采用小勺少量喂服,避免呛咳。如出现抽搐,不可强行按压身体,应在其口中垫入柔软物防止咬伤舌头,同时保持侧卧,等待专业人员到场。

3. 孕妇

对孕妇而言,应避免使用浸水降温方法,建议采用毛巾擦拭身体方式进行缓慢降温。补水选择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,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功能饮品。若伴随腹痛、出血或胎动异常,应尽快送往具备产科急救能力的医院,并告知怀孕周期。

中暑应对的核心在于快速处理与分秒必争。降温、维持呼吸循环、及时送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。结合不同人群的身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,有助于将风险降到最低。科学掌握这些急救方法,可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