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后不能做什么?关键禁忌与正确应对措施
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反应,轻则感到头晕乏力,重则可能危及生命。许多人在中暑后因缺乏相关常识,反而做出一些不当行为,加重症状。那么,中暑后有哪些行为是应避免的?
中暑后不能做的事情
1. 不宜大量饮用冰水
中暑时身体处于脱水状态,胃肠功能减弱。大量饮用冰水容易刺激胃肠黏膜,引发胃痉挛、腹痛及腹泻,还可能导致血管急剧收缩,影响血液循环,加剧头晕和乏力。此时应选择常温或微凉的淡盐水,少量多次缓慢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2. 不适合立刻进食
中暑后胃肠功能紊乱,消化蠕动减慢,立即进食尤其是油腻、辛辣食物,会加重胃肠负担,导致恶心、呕吐等不适。建议先休息1-2小时,症状缓解后再少量摄入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类或面汤。
3. 不宜立即进入空调房或直吹冷风
中暑时体温升高,毛孔张开,突然进入低温环境或直吹冷风,会导致毛孔快速收缩,体内热量难以散发,还可能引发风寒感冒或关节疼痛。应先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,待体温逐渐恢复再适当调节环境温度。
4. 避免剧烈运动
中暑后身体虚弱,能量和水分大量流失,剧烈运动会进一步消耗体力,加重脱水和疲劳,甚至引起晕厥。应停止活动,静卧休息,帮助身体恢复。
5. 不可盲目服用退热药
中暑引起的发热属于体温调节异常,与感染性发热不同,随意使用退热药可能干扰体温调节,还会加重肝肾负担。轻度中暑可通过物理降温缓解,如湿毛巾擦拭额头、腋下等部位;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。
中暑后应采取的正确措施
1. 迅速转移到阴凉处
立即将中暑者带至通风、阴凉且干燥的环境,如树荫下或空调房(温度适中),让其平躺休息,松开衣物,促进体热散发。
2. 物理降温
用湿毛巾擦拭额头、颈部、腋下和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,借助水分蒸发带走体内热量。冰袋需用毛巾包裹,避免冻伤皮肤,每10-15分钟更换位置。
3.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
若意识清醒,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、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,补充水分及钠、钾等电解质,每次50-100毫升,避免一次饮用过量。
4. 密切观察症状
持续监测体温、脉搏和意识状态。如出现持续高热(超过38.5℃)、意识模糊、呕吐、无汗等严重症状,应立即送医,避免病情恶化。
中暑后的处理方式对康复速度影响重大。避开错误行为,采取科学措施,有助缓解不适并促进恢复。炎热季节里,提前做好防暑准备,降低中暑风险十分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