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问 > 健康 > 正文

细菌性痢疾大便是什么样的?一天十几次拉黏液带血,要注意哪些事?

小林(化名)这几天几乎寸步不离卫生间,一天要跑十几次,每次蹲厕却只能排出一点点,又黏又带血,感觉整个人都要虚脱了。起初他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,但腹痛、便意却没完没了,甚至开始出现“拉空气”的情况,这才意识到事情不简单。

细菌性痢疾是夏季常见的传染性腹泻病,它和普通腹泻最大的不同在于,大便里混着脓液和鲜红色的血,像是“稀水状带血鼻涕”,不是常规的便便模样。粪量不多,却混着灰白色黏液和黄白色脓液,有时还能看到清晰的血丝或小块状血块,血液往往附在大便表面,看着让人心惊。

这种情况的背后,其实是痢疾杆菌“入侵”肠道之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。肠道黏膜受到破坏,杯状细胞大量分泌黏液,加上白细胞“赶来救火”,就形成了这些混合脓液的粪便。最常受累的是乙状结肠和直肠,水分根本来不及被吸收,排出的都是未处理的液体。

到了严重时,甚至连大便都见不到,只排出少量混着脓和血的粘液,就像“拉了一管鼻涕出来”,每天次数能高达二三十次。这种“蹲了却没啥东西出来”的感受,被称为“里急后重”,是细菌性痢疾特别典型的信号。很多人蹲厕所蹲到怀疑人生,刚起身又觉得还没排干净,肛门坠胀甚至发疼。

而更深层的伤害来自一种叫“志贺毒素”的东西,这是痢疾杆菌在体内释放的毒素,它能让肠道表皮细胞坏死脱落,甚至形成小块小块的浅溃疡。渗血混着炎性分泌物后,显微镜下能看到大量红细胞、脓细胞,还有身体派去清理现场的巨噬细胞。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大面积“地图状”溃疡出血,身体一下子就虚弱下来了。

有些人排便前还会出现剧烈的腹痛,就像肠子在打结,但便完之后疼痛稍微减轻。这是因为肠道蠕动过快,又受刺激痉挛,导致排便像“喷射状”一样冲出来,甚至夹杂未完全消化的食物,味道极其腥臭,实在让人苦不堪言。

这种时候该怎么处理?第一步就是停下手头的一切,好好休息。小林就是在坚持上班几天后症状加重才不得不“缴械投降”。他开始吃些温和流质食物,比如米汤、藕粉这类不刺激肠胃的,待肚子慢慢适应后,再过渡到蒸蛋、苹果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。

补水特别关键。大量水分流失容易脱水,小林每天都靠口服补液盐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,同时家里的餐具也一律煮沸消毒,防止交叉传播。每次上完厕所后,他也坚持用肥皂认真洗手,至少20秒,不给细菌任何复活的机会。

康复过程中,除了继续观察大便有没有好转,也要留意有没有出现其他异常,比如意识模糊、尿量变少等情况。这可能是身体“撑不住”的信号,需要尽快到医院进一步处理。

细菌性痢疾虽然常见,但不能掉以轻心。从拉什么样的便、拉几次、有没有血,到吃什么、喝什么、如何清洁,都藏着不少“门道”。照顾好肠胃,从这些细节做起,能避免陷入一次次折腾和反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