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问 > 历史 > 正文

张辽在逍遥津一战如何威震江东?他最终结局如何?

建安二十年(215年)盛夏,江东猛虎孙权亲率十万大军,旌旗蔽日,战船如云,直扑曹魏重镇合肥。此时的合肥城内,守军不足七千,主将张辽站在城楼上,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东吴营寨,嘴角却扬起一抹令人费解的笑意。

“将军为何发笑?”副将李典忧心忡忡地问道。
“我笑孙权小儿,以为人多就能取胜。”张辽抚摸着腰间的长戟,“今夜,我要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用兵之道!”

一、黎明前的突袭

当夜三更,张辽召集八百精锐死士。火把映照下,张辽身披重甲,目光如炬。“诸位,”他的声音低沉有力,“今夜我们要做的,是直取孙权中军大帐!”

八百壮士面面相觑。以八百对十万,这简直是自寻死路。

“怕了?”张辽冷笑,“那就留下。我要的是敢随我赴死的勇士,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!”

话音未落,八百人齐刷刷单膝跪地:“愿随将军赴汤蹈火!”

黎明时分,当东吴军还在睡梦中,合肥城门悄然开启。张辽一马当先,八百铁骑如离弦之箭,直插孙权大营。史载“辽被甲持戟,先登陷阵,杀数十人,斩二将,大呼自名,冲垒入,至权麾下。”

张辽威震逍遥津场景

二、逍遥津畔的厮杀

孙权正在帐中议事,忽闻帐外杀声震天。待他冲出帐外,只见一员大将如猛虎下山,所过之处尸横遍野。那杆长戟上下翻飞,每一击都带走数条性命。

“张辽!是张辽!”东吴将士惊恐万分。有人试图阻拦,却被张辽一戟挑飞。转眼间,张辽已杀至距孙权仅百步之遥。

“保护主公!”东吴大将陈武挺身而出,与张辽战在一处。不到十合,陈武便被刺于马下。孙权大惊失色,在亲兵护卫下仓皇逃往高处。

三、威震江东的传奇

这场突袭持续到日上三竿。张辽率军来回冲杀,如入无人之境。最终因寡不敌众,才率残部突围回城。此战东吴损兵折将,士气大挫。史载“权人马皆披靡,无敢当者”。

更令人称奇的是,当张辽率最后几十骑被围时,他对着追兵大喝:“张辽在此,谁敢来战!”东吴将士竟无人敢前,眼睁睁看着他突围而去。

自此,“张辽止啼”的传说在江东流传。据说只要孩子夜啼不止,父母说一句“张辽来了”,孩童立刻噤声。而张辽的威名,也永远铭刻在了三国历史的丰碑上。

四、英雄的黄昏

晚年的张辽驻守合肥,旧伤时常发作。黄初三年(222年),孙权再次来犯,五十四岁的张辽不顾病体,执意出征。曹丕派快马送来的诏书上写着:“将军年老多病,不必亲征。”

张辽将诏书置于案上,对众将道:“我受先帝厚恩,今日东吴来犯,岂能因私废公?”

在江边的寒风中,老将军披挂上阵。那一战,他再次击退吴军,却也因旧伤复发,吐血坠马。临终前,张辽望着合肥城墙,对左右说:“我死之后,葬我于此,让我继续守护这座城池...”

张辽死后,曹丕为之流涕,追谥为“刚侯”。他的墓葬至今成谜,有说在合肥,有说在山西朔州。有趣的是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为这位猛将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——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,伤重而亡,但这与正史记载明显不符。

从吕布麾下到曹操帐前,从白门楼到逍遥津,张辽的一生堪称三国武将的典范。他不仅勇猛过人,更难得的是治军严明,深得士卒爱戴。唐代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,宋代为七十二名将设庙,张辽均位列其中,足见后世对其军事才能的推崇。

一代名将就此陨落,但他的传奇永远留在了逍遥津的波涛声中。至今合肥逍遥津公园内,张辽持戟而立的雕像依然巍然矗立,仿佛仍在守护着这座他誓死捍卫的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