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老虎在古代被称为“大虫”?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?
在《水浒传》武松打虎的经典桥段中,那只吊睛白额猛兽被反复称为“大虫”,而非我们熟知的“老虎”。这一奇特称呼让现代读者不禁疑惑——为何威震山林的百兽之王,在古代竟被归为“虫”类?
一、“虫”字的古代宇宙观
要解开这个谜团,必须先穿越回先秦时期。“虫”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远比现代广泛,它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界的独特分类智慧。
《大戴礼记·易本命》记载:“禽类羽虫,兽类毛虫,龟类甲虫,鱼类鳞虫,人类倮虫。”这种“五虫”分类体系将几乎所有动物都纳入“虫”的范畴。清代学者郝懿行在《尔雅义疏》中进一步阐释:“虫者,动物之通名。”
在这种宇宙观下,老虎作为“毛虫”类的代表,被称为“大虫”再自然不过——它既是“虫”类(动物),又是体型庞大者,名副其实的“大虫”。
二、从敬畏到民俗的演变
唐代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“虎,百兽之长,谓之山君。”古人虽尊虎为“山君”,却在民间形成了避讳直呼其名的习俗。就像渔民忌说“翻”、商人忌言“亏”一样,猎户和山民相信直呼“虎”字会招致灾祸。
这种语言禁忌催生了大量代称,“大虫”便是其中之一。北宋《太平御览》收录了“老饕”“山尊”等二十余种老虎别称,而“大虫”因形象生动最终广为流传。南宋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中写道:“今人避虎谓之大虫,犹蛇谓长虫也。”
三、《水浒传》的推波助澜
“大虫”一词的流行,施耐庵功不可没。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三回“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”中,酒家提醒武松:“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,晚了出来伤人。”这段描写让“大虫”成为老虎的代名词深入人心。
明代学者胡应麟在《少室山房笔丛》中指出:“小说家言,多采俗语。‘大虫’之称,自宋元已然。”可见这个称呼在民间早已有之,《水浒传》只是将其文学化。
四、方言中的活化石
至今在部分方言中仍保留着这种古老分类的痕迹。山西、陕西一些地区称蛇为“长虫”,湖南某些地方叫老虎为“山猫虫”。语言学家发现,在闽南语中,“虫”仍保留着泛指动物的古义。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《猛虎图》,画中题跋赫然写着“山君大虫”。这种书面与口头传统的交融,让“大虫”这个充满原始思维色彩的称呼穿越时空,成为我们今天窥探古人世界观的语言窗口。
“大虫”这个看似奇怪的称呼,实则是中华文明“语言化石”中的瑰宝。它记录了先民对自然的认知方式,承载着避讳文化的精神内核,更通过《水浒传》等经典作品融入民族集体记忆。下回再读“景阳冈武松打虎”时,想必这个“大虫”会显得格外意味深长。